心外无物的物是什么物

2023-07-31 20:01:48 观察网

以前高中哲学教科书讽刺唯心主义时很形象直观地用了一个图画,画中一个人闭着眼正在悬崖峭壁边上迈步向前,前脚如果落下就是粉身碎骨,旁边一行字道:只要我闭着眼就没什么悬崖峭壁。

这个图画很形象直观地告诉老师和学生,唯物主义的“物”就是这样具体的物,这具体的物客观的,是不能被无视的,当然更讽刺了唯心主义者被猪油蒙了眼睛,更蒙了心,清清楚楚具体的物在那里居然看不见,不承认,太主观了,结果可想而知是会倒大霉的。


(资料图片)

我相信通过这个图画,会让老师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什么是唯物主义的“物”,更让老师和学生看清了唯心主义者的荒谬和错误。

但现在我觉得这个图画对唯物主义的“物”的形象直观诠释是错误的,贬低了唯物主义的“物”的形而上本质,因而也就起不到讽刺唯心主义者的荒谬和错误。如果唯心主义者真荒谬和错误的如此低级,那不等着讽刺批判他自己早就完蛋了或者根本出现不了。

其实唯物主义的“物”在唯物主义的老家作为名词是个很古老的概念,一点不具体,也不可能用形象直观的方法去说明,现在英语一般用to be或being表示,也就是存在的意思。它的近义词、衍生词有很多,如实体、本质、实质、实在等,它们有一个义项是相同的,那就是和意识对立,不依赖于意识而又能被意识所感知,“存在就是被感知”就是在这个意思上用的,只不过贝克莱主教把“被感知”作为了“存在”存在的原因,因而他是主观唯心主义的。

这个唯物主义的“物”也即存在是对所有物的极高级的概括和抽象,它已经不具有了形象,约略等于得意忘形,其实也是一个很“意识”的概念,不然就不好和意识相对了。

那这样一个很概括和抽象的得意忘形的“物”的概念为什么在中国又还原成无数的形形色色的具体的可以形象直观表示的物?那这就和中国人的思维有关。

中国人一般来说很少有抽象思维,他理解不了那样一个由所有物抽象概括出的一个很“意识”而实际上又不依赖于意识的存在,于是他就把它还原成具体的形形色色的物。

中国人认为存在就是存在于具体的空间和时间里的物,它包括形形色色的物、大大小小的事、林林总总的现象,而不知道这些里面还有一个据说更真实的实质、本质、本体、实在的存在,也就是唯物主义的“物”。

老子的“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讲的不论是物的大小、清晰与否,还都是物的形体,“精”字可能指物的状态,而不是存在,“信”字可能指观察到物的回环往复,而不是指规律。高亨引《老子本义》“真即精也,信即真也,变文协韵。”这里的“物”是具体的物,不是存在。

王阳明先生的“心外无物”直截明了,但这个物也一定不是存在,而是指具体的物。他说“心外无物,心外无言,心外无理,心外无义。”这物、言、理、义都是具体的,不涉及抽象概括,因而王阳明的“心外无物”的“物”也不是只存在,他否定的只是现象,而不是存在本身。因而我们说王阳明是主观唯心主义,和指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不一样。

其实拿中国哲学套西方哲学有很多时候真是方枘圆凿,但这不能证明中国哲学就有特色。

标签:

相关文章
最新发布
精彩图文
精彩推送

Copyright @  2015-2018 起点it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2   联系邮箱: 39 60 29 14 2@qq.com